首页 广告设计 正文

吆喝声 乡土散文:吆喝声

乡土散文:吆喝声

远去的吆喝声

小时候,村庄最美的歌声除了大公鸡的嘹亮报晓声,当数小商贩的各种吆喝声。清晨,公鸡报晓不久,村庄里就会响起“豆腐来——”,“油炸果子来——”,“馍馍来——”的吆喝声,清脆嘹亮的女高音或者浑厚低沉的男中音,吆喝声此起彼伏,由远及近,构成了村庄美妙的晨曲。清晨的吆喝声,大体就这么几种,也都是本村或者邻村熟悉的乡音,听起来既亲切又舒心。很多时候,吆喝声常常扰乱了美梦,即便这样也不感到心烦。

吃过早饭后,村庄里的吆喝声变得复杂起来。卖豆腐和油条的小贩,大都已卖完回到了家,个别还没卖完的,此时也没了先前的底气,有气没力地吆喝几声。伴随着晨曲的结束,一曲曲更美妙动听的歌声相继登场。此时,村庄的叫卖声常常没有规律,大都是外地口音,南腔北调,在村庄里格外引人注意。村庄常听到的是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师傅扛着一个全副武装的长条木板凳,来到村口,便扯起嗓子吆喝起来:“磨剪子来,戗菜刀——”那“刀”字喊得很长,在尾音还没有落地时,大姑娘小媳妇们就拿出钝了的剪刀、菜刀围在磨剪子的担子前,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要是谁的剪子让师傅夸上一句:“这剪子钢口好,锋利,好使!”剪子的主人就高兴起来,免不了炫耀一番:“这可是俺的嫁妆,在俺娘手上就用了好几年啦!”

最常听见的还有“锔碗——锔盆——锔大缸”,听到吆喝声,人们就会端来带纹的或者摔成几块的瓷碗和泥盆、泥缸,锔匠接过碗盆,左瞧瞧,右瞅瞅,随即就是“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伴随着敲击声,有时还会来上一句似唱非唱的吆喝声,夹杂着村庄妇女的欢笑声,穿越村庄的喧闹,能听半里路远。

初春时节,村庄里吆喝声最多的是“小鸡吆,卖小鸡吆——”,前一个“吆”婉转带出一个下坠的“好”音,后一个“吆”上扬长音,吆喝起来很动听,只要一听见吆喝声,齐呼啦就会围上六七个家庭妇女来。小时候,卖小鸡常常是赊账销售,就是买时不用支付现金,待到过了麦季,卖小鸡的再来收鸡钱。卖小鸡的,大都是外地人,要账很黏糊,一般不扑空。那时候,人们虽然手头不宽裕,但都很讲信用,即使手头没有钱,邻舍家借借,也不会让要小鸡子账的跑第二趟。后来,人们管要账比较黏糊的人常说:“你这人,怎么和要小鸡子账似的,我又欠不下你的!”其实,欠账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人家赊账是为你行方便,来要账时理应痛痛快快,对人家要账的再说三道四,甚至是百般刁难,实不应该。

小时候,常来村庄的还有一种摇拨浪鼓的小贩,连摇晃拨浪鼓带吆喝。一只手不停地摇晃着拨浪鼓,伴随着鼓声不时地吆喝几声:“换针换线,换锅换盆哩——波!”“哩”的后音长,“波”猛地打住,比较响亮。其实拨浪鼓一响,人们就知道卖什么的来了。他挑的挑子前面是个由玻璃分隔成多个格子的箱子,格子里放着针线、手镯、香皂等,也有小孩子玩的琉璃蛋,后面装着盆碗,还有换的废品。

当年,这些小商小贩的到来,给偏僻的村庄带来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不一样的腔调但一样朴素的吆喝声经常穿行在街道上,萦绕在树桩的枝丫间,构成了村庄独特的乐曲。

后来,村庄里的吆喝声,渐渐地少了,有时好几天也听不到一声吆喝声。即便是有吆喝声也失去了过去那悠扬动听的味道。越来越多的吆喝声不再是小商贩本人直接发出了,而是事先录好了音,用一种能够循环放音的小喇叭播放。“收旧报纸、废纸箱、酒瓶子,收破冰箱、破电视、破洗衣机。”“修雨伞、换拉链、修理缝纫机、修理小家电。”“换米、换面、换面条。”单调的喇叭吆喝声,不再有悠扬动听的韵味,让人听起来十分烦躁。每当听到叫卖的小喇叭响,总会怀念小时候悠扬动听的吆喝声……

审阅:康书秀

简评:随着社会的进步,货郎的吆喝声与我们渐行渐远,成为了一种回忆。作者对货郎吆喝声描述精准到位,值得回味。

终审:严景新

作者:石荣臻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吆喝声-经典通俗-朗朗上口

笔者的话:非常高兴《头条》标题:吆喝声。小中见大,即一个划时代的语言。吆喝声,是经典的通俗的易懂的爽口的,希望留住时代印记。下面是四个代表性年代“吆喝声”,与全国各地朋友一起欣赏。欢迎行家多多建议,批评帮助。

一、解放前的吆喝声

解放前的吆喝声

据前几年报道: 常德这座古老美丽的城市。解放前,绝大多数市民生活贫困,他们靠提篮小卖、挑担敲梆、摆摊设点和沿街乞讨维持生活,创意出许多颇有风韵的吆喝声,如今回忆起来,别有一番韵味。例如:”“香烟、瓜子、花生、桂花糖!”这是当年戏院、影院、妓院、茶馆、赌场门前提篮小卖的吆喝声。我阅读之后,仿佛看到,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

二、刚解放的吆喝声

刚解放的吆喝声

新中国成立时的卖豆浆的小贩是口头吆喝的。那个时候的条件,一个卖豆浆的,确实是街头吆喝!没有很正式的工作摊位!就在马路边,那个时候也根本没有多少店面。例如:豆浆豆浆来豆浆来豆浆豆浆。我阅读之后,仿佛看到,当时人民的解放的喜悦心情或生活场景。

三、50-60年代的吆喝声

50-60年代的吆喝声

据当时的报道,西安“吆喝族”大多集中在市井的大排档和夜市。例如:北院门一条街、大麦市街、东新街夜市。尤其是北院门,食肆排档聚堆,吆喝声自然也盛,这边“烤羊肉!正宗烤羊肉!”那边“甑糕!枣泥甑糕!”又例如:上世纪50年代,街头巷头到处都在收破铜烂铁,当时大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年代,军需钢材急缺。“有破铜烂铁收来卖~`”

例如:还有我比较喜欢听的,非常动听数来宝似的“豆沙包、糖包、小米糕、黑米糕、荞面糕、枣糕、包谷面发糕!”一口气能吆喝出七八十来种食品。吆喝声声,此起彼伏,锵锵然还是这条街的一道风景呢。例如:60年代,全国各地“收旧书报纸啦”的声响回荡在街头巷尾。

我阅读之后,仿佛看到,当时人民生活已经幸福一大步,品种丰富,市场繁荣景象。,也是当地人民快乐心情。

四、N年代小贩吆喝声

N年代小贩吆喝声

1、文化大革命后的吆喝声

文化大革命后的吆喝声

学习知识成为社会主潮流。同时,在那个计划经济时代,“买卖证券、粮票、糖票”的吆喝声也在商贩口中流传。

2、进入70年代的吆喝声

进入70年代的吆喝声

例如:“卖,洋货,一块钱,两包,加两盒。打火机,一块钱,四个”。(洋火就是火柴,小时候都那么叫,不过现在基本都不用火柴了吧)。例如:进入70年代,“收啤酒瓶子”的吆喝声成为新旋律。还有买菜“打流通”,“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

3、80年代后的吆喝声

80年代后的吆喝声

生活富裕,“乌龟甲鱼壳卖的钱”渐渐流行起来。

4、90年代至今的吆喝声

90年代至今的吆喝声

“收旧电冰箱、电视、电脑、麻将机”则占据了主流。唯一不同的是,用高科技“麦克风”或“抖音”。

编后语:心愿:“吆喝声”,是咱们老百姓的根,值得世代流传下去。做人不能忘记过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扎实。建议:组建一个吆喝“啦啦队”,更接地气地将吆喝声融合起来,让更多晚辈感受、体味吆喝声的魅力。

相关问答

什么样的 吆喝声 _作业帮

[回答]作业君找到的参考例题:【问题】:吆喝声怎么形容大声的吆喝热闹的此起彼伏

吆喝声 什么意思?

【出处】《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然听得门外一声响亮,有几十人声一齐吆喝起来。」【翻译】忽然听到门外一声响...【拼音】[yāohe]【出处】《儒林外史...

小时候你都听过什么 吆喝声 ?

时间不可能倒流!倒流的只是回忆与思绪。仿佛整个人都穿越了。思绪飘飞、回到小时候。搜寻着脑海里的声音,小时候我都听过什么吆喝声!一个夏天的午后,那天、...

在现实生活中的 吆喝声 有哪些_作业帮

[最佳回答]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酸梅汤:喝的嘴里凉嗖嗖豆汁:甜酸咧豆汁儿哎肉包子:热包儿的咧哎烤白薯:热乎呃年画儿:卖哎画儿卖破烂:有破烂的我买耶关...

用什么词形容 吆喝声 ?

形容吆喝声的词有:大声的吆喝声、嘹亮的吆喝声、悠长的吆喝声、清脆的吆喝声等等。吆喝声造句:1、不久,他就听到马车铁门的关闭声,车夫清脆的吆喝声,然后,...

叫卖 吆喝声 最火词?

以下是叫卖吆喝声最火词:想买东西的往前站,不买东西的别刁难。买了鸡,买了鱼,回家做饭不焦急。有些同志没看到,我再给你做个小广告。我给大家当场试当场...

《吆喝》中的 吆喝声 各有什么意义?

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

吆喝声 的特点?

是声音高亢、嘹亮,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和吸引力。这是因为吆喝声通常是为了在嘈杂的环境中吸引他人的注意,所以需要具备足够的音量和声音的清晰度。高亢的声音可...

吆喝阅读答案_高三网

[回答]关于吆喝的作文:吆喝声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来喽!补鞋喽……”“一大...

小时候响彻街头的“磨剪子磨刀”的 吆喝声 已经听不到了。还有哪些接近消亡的传统老行当?

1.锔盆锔碗锔大缸“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这陌生的吆喝声,仿佛从古老村落里的巷陌中传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手工艺历史时代,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