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从小到大,老师都是我们最熟悉的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经常用这两句诗比喻无私育人的老师。三尺讲台,装不下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一支粉笔,写不完老师对学生的无限关怀。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拍客们用照片道一声:师恩如海,终生难忘。
循循善诱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刘伟男老师在“北京-雄安”两地“双师课堂”上讲课。 邢超 摄
敬茶谢师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与北海公园共同举办教师节主题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向老师敬茶。方连清 摄
“食”力宠师 北京第三幼儿园里,小朋友在校内厨师带领下为自己的老师做菜,祝愿老师们节日快乐。刘阳 摄
大师风范 钢琴课堂上,中国钢琴演奏大师郎朗一丝不苟地指导小学生练琴,表情十分丰富。 张寅生 摄
含泪告别 完成毕业汇报演出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毕业生们,在舞台上与祝贺她们演出成功的指导老师深情相拥,含泪道别。 张全跃 摄
铮铮誓言 东城区庆祝第39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教师代表列队面向《人民教师誓词》,发出铮铮誓言。 丁可可 摄
美好祝愿 北京二中校园合唱团的同学以“闪唱”的形式为老师带来特殊节日礼物,在美妙的歌声中,学生们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贺卡送给老师。 周良 摄
来源 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 刘伟利
品读|师恩难忘
在奔向文学的道路上,我先投奔的是新闻。不论是开始从事新闻写作也好,还是后来潜心于文学创作也好,我都没有正式拜过师,但在我心目中有许多老师,熊焰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第一次见到熊焰,是上世纪70年代末。那是我当兵第二年初夏,当时的武汉军区在驻郑州高炮某师举办短期新闻培训班。熊焰第一个出场,他给我们讲的是通讯的写作。熊焰的开场白十分精彩,一句多余的话没有,我至今记忆犹新:“同志们好!请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一张《解放军报》。报纸的灵魂是新闻,由消息、简讯、通讯、小故事、访问记、特写、答记者问等组成,也少不了社论、时评、编者按、编后记和副刊等。这其中,通讯是最有感召力的新闻表现形式之一,能唤起千百万人、鼓舞千百万人。譬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老孔带来了‘老八路’的作风》《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我现在要和同志们一起学习探讨的,就是通讯的写作。”
他这一开场就把大家给震住了,课堂上鸦雀无声。由于没有主持人,他又没做自我介绍,刚进入新闻队伍的我不知道他是谁,只是感觉他讲得太精彩了,有着新闻梦想的我听得如醉如痴。
当时,他在台上看着我们讲,我在台下看着他听。这一段话他讲得很快,没有速记的功夫根本记不下来,可我却清晰地记在了头脑里,至今都忘不了。从8点开始上课,到10点课间休息,我看他没喝一口水,一直在给我们讲。他讲课时潇洒自然,几乎不看面前的讲稿,显得才气十足。那场景,就像是一个大哥哥在给一群爱听故事的小兄弟们讲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趣事一样。我认真地观察他:身材高大魁梧,理着很短的平头,脚上穿的是咖啡色塑料凉鞋,凉鞋里面是那种战士们才穿的丝光底布线腰的黄颜色袜子。
新闻班学员和军区政治部首长、军区宣传部首长及部分老师合影。前排左五为时任军区新闻处长的熊焰老师。
中午吃饭时,上午的授课人和他讲课的内容,自然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来自军区炮兵和军区装甲兵部队的学员在一个饭桌就餐,其间坐着一位瘦高个大鼻子的干部,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军区鼎鼎大名的、来自装甲兵某部的新闻干事王洪山。他边吃饭边给我们介绍说,上午讲授通讯写作的人叫熊焰,是湖北汉阳人,68年当的兵,被誉为军区的一支笔。熊焰当兵时间不长,就在全军新闻战线声名鹊起,提干不久被解放军报社调去当记者,刚22岁就成了闻名全军的记者,后来军区新闻骨干力量不足,熊焰又被军区从解放军报社要了回来。当时,他的名气、干工作的劲头和为人口碑赢得了一位漂亮姑娘的芳心。男的才高八斗,女的品貌双全,后来两人便喜结良缘。
王干事的一席话,听得我们肃然起敬。熊焰是我走上新闻战线后,第一个在教室里给我讲课的人,算是我在新闻领域的第一位老师。如果他不是站在这个讲台上,很难想象他就是闻名全国和全军新闻战线的解放军报社名记者、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干事、后来担任原武汉军区政治部新闻处处长的熊焰。
我和熊焰开始接触,是考入原解放军信阳陆军学院新闻班以后。这时熊焰老师已是军区政治部新闻处的处长,是新闻班的具体负责人,是我们的直接领导和老师。提起熊处长,我就想起了“天天练”。“天天练”就是要我们每人每天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体裁不限,内容不限,但必须保证每天一篇,保证每篇字数在500字以上。这一任务,是军校生活开始后和其它任务同时下达的。每天中午和晚上,大家都趴在各自的床上写呀写。在火热紧张的军校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完成的学习训练任务,几乎是满负荷。尽管如此,军区宣传部还给我们开了“小灶”,要我们新闻班增加“天天练”项目。
熊处长每次到军校,都要检查我们的“天天练”。第二次检查时,由于事先没通知,熊处长对我们来了个“突然袭击”。收“天天练”本子时,我落下一天没写,中间有一篇500字的“天天练”位置还空着。晚上总结讲评时,张瑞廷、周双丰、程永平、王金安等人受到表扬,但没有点名批评一个人。熊处长在讲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时候,中间空着没写的,落下没按时完成的,自然是其中的两个问题。这时,我抬起头悄悄扫了周围人一眼,发现低着头的人还真不少。一天500字,虽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完成军校训练任务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天天坚持下来,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熊处长发完脾气后口气缓和下来,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军区首长对你们很关心很重视,军区政治部在很困难的情况下,让你们上军校。这不是培养你们以后当官的,而是培养你们将来挑重担完成任务的。”熊处长神情凝重,满怀希望地看着我们:“新闻骨干不能写,笔头子不利索怎么行呢?怎样提高写作能力,怎样把笔头子磨利,就是要练,就是要天天练。”
在熊焰等首长的严格要求和耐心训导下,我们都把“天天练”坚持下来了。事情过去好多年,直到现在我还在想,假如没有当年的信阳陆军学院新闻班,没有当年的“天天练”,能有我们这一批人的今天吗?军校毕业,用原广州军区咸宁军分区政委、当地市委常委、书法家、全国正楷书法大赛金奖获得者黄宏贵大校的话说,我们由“穿草鞋”变成“穿皮鞋”了,由战士变成干部了。25位同学中,不仅走出了一批职业新闻人:3人调入解放军报社、3人调入军区报社,有的还走向了国家级大报的领导岗位,还走出多位作家、诗人、书法家、摄影家、收藏家、企业家。特别是几位书法家,个个都是实力雄厚的多面手,作品在各种权威的竞赛评比中屡获殊荣,各自的书法都形成自己的风格,气贯长虹,影响一方。
应邀在襄阳参加书画活动的书法家熊焰先生,活动之余游览了襄阳的米公祠、习家池等名胜景点。熊焰(左四)和部分军校新闻班学员,在襄阳习家池合影。
军校新闻班后期半年实习时,可能是熊处长特意安排的,有一段时间是王洪山干事带我。那天,我跟王干事一起,在某坦克团采访。晚上回到团招待所,王干事问我有什么感慨?我回答:“感觉很平淡。”王干事对我说:“和平年代在任何一个军营里,你都不可能碰到黄继光和董存瑞,能把黄继光英勇堵枪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写好是本事,而能从看似平淡的事情里面挖掘出新闻写出不平淡来,是更大的本事。”
接着,他给我讲了他对该团修理所节约用油这个线索的看法和想法,对我说能否就从这方面做点文章。
我问:“从哪切入呢?”
他答:“就从节油池写起,就写节约用油。”
“那也算个池吗?比脸盆大一点,比木盆小一点,几块砖一砌?”
“那不是池是什么呢?你能说它是碗是盆吗?”
我被王干事给问住了。细想想,它虽然小虽然简单,但它的确是个池。从王干事的思路中我受到启发,经过进一步采访,重点写他们在对节约用油的认识从不一致到一致,对点滴的节约从不重视到重视的故事,后把题目定为《节油池引起的风波》。
这篇稿子特别是标题得到王干事的肯定,经王干事修改润色,特别是他在文中提出“管油的和用油的,都要在心头树起一面厉行节油的大旗。”文章的思想和高度一下子显现出来了。这篇署名王洪山、徐青松的新闻故事,很快被《解放军报》发表,后又被《人民装甲兵》杂志转载。从这篇文章的采写中,我学到不少东西。
我由衷地对王干事说:“你太有本事啦!”
王干事谦逊地一笑:“我的这点本事,都是跟熊焰学的,我们都要向他学习。”
翻开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解放军报》和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熊焰的作品太多了。大篇幅的气势磅礴,小篇幅的独到深邃。我总感觉他写一篇新闻作品,来得自然来得轻巧,就像我们给他誊抄一篇稿子那么简单容易。他通讯写得好,消息也写得好,他写的消息不是发在头条就是发在报眼位置,写起时评和言论来,也是观点独到。听老同志们讲,《战斗报》和《解放军报》的很多短评和社论都出自他的手笔。
熊处长不光教我们怎样作文,还教我们怎样做人。作为老师和首长,他教我们怎样做人时少不了言语开导和严肃批评,但更多的则是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我们。那是1984年3月,我和军报李启科记者合作完成了一篇通讯《搞部队建设少不了唱黑脸的》,这篇通讯破例发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还加了短评配了照片,短评的题目是《要为敢唱黑脸的人撑腰》。这篇短评,就是熊焰处长写的。
当时,“唱黑脸的”一文,是与军报的著名编辑邹英毅联系的,邹编辑凭着他对新闻的敏感,对这一报道的主题和内容当即给予肯定,并同时提出稿件在发给军报之前,要请熊焰看一看,最好请熊焰一并写一篇短评,作为重点报道随稿件一起发。
我向熊处长电话汇报时他在郑州,他乘火车到我们师已是中午,我估计他要休息一下再开始工作,我心想,我们旅途劳顿后不都是这样吗?但我完全估计错了,熊处长当天中午没睡觉,我睡午觉时他在工作,我起床不一会,他就把这篇短评写好了。这就是熊处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
熊处长的短评随那篇通讯在军报头版头条发出后,军报一位高个子理短分头的编辑对我说,熊焰的这篇短评写得好,很有深度很有个性,提出的观点超前新颖。原打算全文刊发,受版面限制只编了千把字,发表时又压了几百字。有些观点和内容,放弃了太可惜,准备用到其它地方。
那位编辑是我第一次见,邹编辑临时执行其他任务后,是他接手编发的那篇作品。分手时,那位编辑又对我说:“你回去后告诉熊焰,短评的字数虽发得少,但稿费要给他开高点。”他说话很认真,又打着手势,说到这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
那篇通讯虽发了五六千字,但我收集的素材经过整理,记满了一本稿纸。按照熊处长那篇短评的思路和李记者的点拨,在通讯的基础上,我又写出了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军营包公》。作品被河南《党员生活》杂志变更标题为《一个有争议的共产党员》,分5次在文学副刊全文连载。同时,还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原标题全文采用。
2016年秋天,书法家熊焰(前排左四)在参加河南省炎黄书画院组织的向焦裕禄干部学院捐赠书画作品活动时,和友人们一起参观焦裕禄纪念馆时合影。
军校毕业后,我在连队当了一段时间排长后,就调到了原武汉军区炮二师政治部当干事。我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在首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师的新闻报道工作,二是采访写稿做好本部队的对外宣传工作。由于我一直很勤奋,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新闻采写时善于抓问题,注重稿件的质量,特别是注重稿件的思想性,因此采写的作品命中率高且发表很多。
1984年是我大丰收的一年,这一年我在原武汉军区《战斗报》发表新闻和其他文字作品43篇(包括与人合作的7篇),其中头版头条6篇;在《解放军报》发表7篇(包括与人合作的1篇),其中头版头条1篇;在地方省级以上的报纸刊物电台发表20篇。这一年9月6日的《战斗报》,一期报纸上发表了我采写的两篇通讯,一篇4000多字的《时刻为战士的明天着想》,一篇2000多字的《朝霞璀璨似火红》。这一年我们师各个单位的新闻报道工作也取得了好成绩,师机关、师属的4个团等单位,见报稿件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在军区获得名次,年终我荣立了三等功。
一晃30多年时间过去。甲午马年立冬的第二天,早已成为书法家的熊焰,和我的同学黄宏贵、刘世清3位书法家一起应邀来到了文化古城襄阳。这年闰九月,时令虽已进入冬季,人们感觉还是像在秋天,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来襄阳旅游观光的人,穿戴的也都还是秋装。以山水文化名城著称的襄阳,以她特有的魅力,让来这里的人在感到秋色醉人的同时,总是留念忘返。只有来过襄阳的人,才能真正体味诗人王维的“襄阳好风日”为什么会流传的那么广,又为什么会从久远的唐朝流传至今。不论是站在中国历史还是站在中华文明的制高点来看,我的家乡襄阳都是越来越美。
熊焰在职时多次来过襄阳,对襄阳也是情有独钟,那次来他还特意把87岁的老母亲带来观光,让白发亲娘来看看襄阳的美。退休后的熊焰老师,每到一处好地方总要带上老母亲,先一年夏天上九宫山时也是带着老母亲,外出观景和每餐吃饭前,他都要先把老母亲安顿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穿军装的人,特别是穿军装中爱好文学和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没有不知道熊焰的。熊焰的大名不仅无数次地出现在《解放军报》和《战斗报》上,也曾多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河南日报》等地方的党报党刊上。进入中年,在原广州军区某师担任政委的熊焰不能专门从事写作了,他就把工作之余的时间用于学习研究书法。
凭借从小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在书法上的悟性,加上他数十年如一日,临帖习字从不间断,在他担任总政宣传部副部长兼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政委成为将军后不久,受命担任将军书画院秘书长。升任原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业余时间他仍一头扎进书法的世界里,日积月累,渐见成效,书法作品多次在大赛中获奖。
退休后的熊焰将军,经常和夫人——摄影家潘安莉军医一起外出游览。 这是2017年初春,夫妻在北海岸边留影。
这天上午在襄阳南湖宾馆,首长的战友、部下、朋友,学生、大家济济一堂,都想求得3位书法家的字。师生三位书法家同台挥毫,正写着,首长冲刘世清喊了一声“刘老师”,他要向刘世清请教一个问题。首长的谦虚和幽默,引得大家笑起来。首长冲刘世清或黄宏贵喊“老师”,我已不是第一次听到。他看大家在笑,认真地对我们说:“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除了字要写到位外,还有款识、用印等都不能马虎,在这方面刘世清和黄宏贵都比我强,他们起步比我要早”。
首长和战友们离开襄阳一个星期,我写的散文《书家三名人 走马襄阳城》,经朱维平先生编辑后在《襄阳日报》发表。在这篇文章发表后,《襄阳日报》在文学副刊,又分别发表了他们各自三幅书法作品。
襄阳是全国十大书法文化名城之一,长久以来这里的书法文化氛围浓厚,3位书法家来襄阳看米公祠拜米芾是少不了的活动。先一天晚上,本来说好上午10时到米公祠,但由于向3位书法家求字的人多,11点了我们一行才赶到米公祠。在米公祠襄阳市最大的书案前,3位军旅书法家同台献艺,分别留下了“襄阳古都书法之城”“朝拜米公”“美哉襄阳”等墨宝。
老师们难得来襄阳一次,作为学生,我原打算等老师们在襄阳的事情忙完后,请他们在襄阳和襄阳周边玩两天。但由于老师要回广州参加一个老年乒乓球赛和一个书画活动,当晚他就乘机返回广州。我是在襄阳老城荆州街,和老师们分手的,老师的车走远了,看不到了,我还在目送老师。
倏地,当年我们军校毕业典礼时,老师对我们说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我希望你们永远要做有出息的人,我希望你们中间将来能出几个有名气的记者和作家。”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老师说的这番话我一直牢记在心。
抬头看天,星光灿烂。星光下,有几盞“孔明灯”在空中飞舞。
2018年4月,部分当年的军区新闻班师生相聚洛阳王铎故里神笔园。左四为书法家熊焰先生。
徐青松于郑州
2018年7月8日
(随文所发全部书法作品,均为军旅书法家熊焰先生的作品。本文作者徐青松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作者:徐青松
编辑:葛志强;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相关问答
师恩难忘 主要内容?答: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的情感。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
师恩难忘 .阅读材料中的3篇文章,同是回忆老师,表现的重点却不...[最佳回答]严厉的老师伴随着上课铃声,陈老师大跨步走进教室,陈老师有着一双小小的眼睛,高挺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对我们的教育总是十分严厉,在课堂上...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校园生活,遇见了那么多老师,有哪一个老师是让你至今 难忘 的?40年前,准确地说40多年前,我和老师的陪合问答,至今难忘。当时我上初中,年龄十一二岁,正是喜欢打闹的阶段,而且还住宿在学校,一伙无忧无虑的孩子们在一起...一份...
【 师恩难忘 】曾经的你【师恩难忘】曾经的你,总觉得老师眼里...[最佳回答]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无关紧要,特别是在老师的眼里.有天早读迟到,站在书声琅琅的教室门外,有点恐慌.老师发现了我,目光从着急化成了惊喜:“小A,你...
三年教诲, 师恩难忘 ?1、有一种情感不能相守却天长地久,有一种付出不计回报却没有尽头,有一种坚持不离不弃却永不放手。老师,感谢您用心关爱我们每一个人。2、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师恩难忘 刘绍棠原文赏析?《师恩难忘》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文章主题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课文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
难忘师恩 的诗句?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译文: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2、落红...
饮水思源 师恩难忘 是什么意思?师恩难忘释义:老师教导过的恩情,难忘记。拼音:shīēnnánwàng《师恩难忘》是刘绍棠创作的记叙文,文章主题是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例句:有...
师恩难忘 主要内容 - 懂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的情感.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
师恩难忘 的课文主要内容是?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的情感.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